3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廖志敏教授应LETOU.COM乐投康俊勇教授的邀请,来我系进行学术交流,并在物理大楼552会议室为广大师生做题为“三维狄拉克半金属中的量子输运”的学术报告,吴志明教授担任主持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__local/8/E6/30/7E207B36E27B4DF1C812E634B3F_0D907D6E_1FEDE.jpg)
廖志敏老师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低维材料的电子输运性质与功能器件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揭示了电流垂直于石墨烯平面时的量子输运性质,构筑了基于石墨烯垂直结构的自旋阀、红外探测器、隧穿结等原型器件;揭示了三维狄拉克半金属中“手征”电子及其拓扑表面态的量子输运特性,通过输运测量给出了外尔费米子存在的有力证据;揭示了应变以及应变梯度对半导体纳米线能带结构和发光性质的调制规律,提出并展示了弯曲应变能够有效提升半导体纳米线的光电性能。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共发表SCI论文130余篇,SCI他引3200余次,h-index: 32。被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的知名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编委选为Emerging Leader为庆祝J. Phys.系列期刊50周年撰写特邀论文。
![](/__local/7/A5/F8/9C401A41F435F2E5B9589831560_B17A4117_179BD.jpg)
廖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在高晶体质量的狄拉克半金属Cd3As2纳米材料中观测到手征反常导致的负磁电阻效应,以及反常的磁热电效应(Nat. Commun. 2016, 7, 13013);利用纳米线比表面积大的优势,测量到起源于拓扑表面态输运的π A-B效应;利用Cd3As2纳米线的量子限制效应,观测到连续体态和离散表面态耦合产生的Fano共振现象;在狄拉克半金属Cd3As2纳米片中观测到拓扑表面态的量子Hall效应;在Cd3As2纳米线与超导Nb电极形成的约瑟夫森结中,发现了4π周期的超导电流以及Majorana费米子零能模。这些工作为拓扑量子态的调控与拓扑量子计算提供了新方法。
讲座结束后,廖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互动,针对有关问题做出了细致耐心的回答。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均表示受益匪浅,对廖教授的精彩报告以及给大家带新的科研思路和启发表示感谢。报告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__local/F/42/DE/0922390961C122315FA679F370A_B6BED381_214E2.jpg)